宗教玄學/穆斯林馬幼娟當館長 世界宗教博物館推廣愛與和平
(記者林忠勳/專訪)「我常說,我與宗教的連結,不只是信仰,更是一種生命教育。父親過世的那一年,我的世界變成黑白。那時我才深刻體會,害怕死亡並不是怕離開人世,而是怕來不及與所愛的人和解。」在最新一集《艾瑞克IN新聞》節目中,邀請了世界宗教博物館館長馬幼娟與小院子創辦人、知名作家張慰慈暢談不同宗教信仰文化帶給人們的共同影響。
馬幼娟回憶起當年因父親意外過世,讓她追隨父親腳步,成為一位虔誠的穆斯林,那段經歷讓她至今仍刻骨銘心。「當我走進宗教的世界,我不再只是信徒,而是一個在尋找理解愛的人。」

一位穆斯林走進佛教創立的博物館
很多人好奇,馬幼娟這樣一位虔誠的穆斯林,為什麼會成為世界宗教博物館的館長?尤其是這座博物館是由佛教靈鷲山心道法師所創辦;而心道法師的願景是讓全世界主要宗教能在這裡平等呈現、彼此對話。雖然創辦人是佛教高僧,但他從不把佛教放在中心,而是同時讓十個宗教:包括伊斯蘭教、基督教、猶太教、佛教、道教、印度教、錫克教、神道教、古埃及宗教和馬雅宗教,在同一個空間並列共存。
馬幼娟回憶起當初第一次走進博物館:「我到這裡時,感受到一種被尊重的力量。原來,宗教之間的差異不該成為界線,而是認識彼此的橋樑。」
從911到1109,以愛回應恐懼
世界宗教博物館的開館日,是2001年11月9日。就在那一年,發生了震撼全球的911恐怖攻擊。那是因為誤解、仇恨、恐懼而起的悲劇。心道法師決定,把911的日期轉化為11月9日:象徵「愛與和平」。馬幼娟一直記得心道法師的那句話:「止戰於起點。」
「每當我帶著訪客走進展廳,看到不同宗教的展示櫃並列在一起,我心裡都會想著,若人們能夠早一步理解,也許世界就能少一些傷害。」馬幼娟解釋著。

宗教對話,從傾聽開始
「成為館長之後,我最常做的事不是講話,而是聽;聽各宗教的長者分享經典、聽學生對宗教的疑問,也聽志工們討論什麼是信仰。」馬幼娟提到自己有一次曾在跨宗教論壇上說:「伊斯蘭教與佛教雖然不同,但我們都在學習慈悲與寬恕。」台下有位牧師微笑地回應:「那不就是愛嗎?」那一刻,馬幼娟頓時體會到,宗教對話不該是辯論誰對誰錯,而是一起尋找共通的人性與良善。
教育,是讓宗教回到人心的方式
「我相信,宗教教育不是要讓人改信什麼,而是讓人理解」。馬幼娟表示,這些年來,大力推動與學校合作課程,帶孩子們走進世界宗教博物館,讓他們看見不同信仰的文化與藝術。
有位學生參觀後寫下心得:「我第一次發現,穆斯林的祈禱聲這麼溫柔。」我讀到那句話時,眼眶是熱的。因為那正是宗教教育的意義:「當理解出現,偏見就會消失。」
信仰之間的愛與和平
「在這個館裡,我每天都在見證愛。有人在佛教展區靜坐,也有人在伊斯蘭區默禱。」馬幼娟表示,信仰雖然不同,但每個人都在追求一樣的心安與希望。她常說:「宗教的核心不在於神,而在於人。只要願意理解,對話就能開始。」
節目最後,馬幼娟也做了註解:「當愛與和平成為共同語言,我們就能超越宗教的名字,看見同樣的光。」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