宗教玄學/道教與佛法相遇 李游坤道長、張慰慈共談心靈修行 #道教
(記者林忠勳/專訪)在現代節奏快速、壓力堆疊的生活裡,人們越來越渴望找到能安定身心的力量。在最新一集的《艾瑞克IN新聞》,邀請了在台北府城隍道士團服務超過30年的道長李游坤,以道教視角,談論「順應自然、調心養念」的重要性;而小院子創辦人張慰慈則從佛教觀點補充「覺察、自利利他」的修行脈絡。兩種宗教文化在對話中並非互相排斥,而是彼此補位、彼此呼應,共同指向人心深處那份最柔軟的安穩。道教的自然哲學與佛教的覺察智慧,在此交織出一條屬於現代人的心靈道路。

大道智慧,從道法談生活
道教修行並不是離開生活,而是在生活中實踐。李游坤道長強調:「道法包羅萬象,不離日常。無論是對家人的態度、面對工作的心情,或是對情緒的反應,都能以『道』為指引,用平和的心面對世事。」這種溫柔的力量,讓修行不再抽象。
更重要的是,李游坤道長強調道教文化的核心並非外在形式,而是一種生活態度。李游坤道長也指出:「道法其實包羅萬象,不離日常。」在他看來,道教講求的是順其自然,學會在每一個念頭、每一次行為中保持清明與善意。
道教的智慧源於自然、回歸自然
談及道教文化的源流與精神,李游坤道長指出,道教之所以能歷久不衰,是因為它來自自然、返回自然。無論是對天地的尊重、對四時運行的觀察,或是祭祀儀式背後的意義,都提醒著人類與自然命運相連。
他談到,許多道教儀式看似繁複,但其實蘊含深刻的生命哲學,例如敬天、感恩、修德。李游坤道長解釋:「儀式不是形式,而是讓人記得天地之間,人人都要懂得謙卑。」在全球環境議題受到重視的今天,道教文化的自然觀更顯重要,提醒人們尊重生命、珍惜萬物的重要性。
善念與覺察
訪談中,李游坤道長反覆提到「念」的重要性。他指出:「念頭即是能量,影響著生活順逆;心若安,外在自然和。」人心容易被外在環境牽動,但只要能覺察念頭,便能掌握生命的方向。李游坤道長表示:「起心動念,就是一種能量的流動。」當念頭純淨、善意,自然會帶來平順;當念頭混亂、負面,生活也會受到影響。李游坤道長更多次提醒:現代人要練習覺察起心動念,讓善念成為支撐生活的力量。」
張慰慈補充,這正與佛教所講的「觀心」一致,不是壓抑念頭,而是看見它、理解它,於是能轉念、能調柔。「佛法強調慈悲與智慧並行。當我們願意看見別人的痛苦與自己的痛苦時,就會自然生起慈悲。」
心安則家安
此外,李游坤道長提到修行與家人之間的關係,他認為:「一個人的心若平穩,家庭和社會也會受益。當能量和諧,人與人之間自然會生起善念與理解。」他分享許多人在調整心念後,家庭氣氛明顯改善。
對此,張慰慈也從佛教觀點延伸:「佛法說『自利利他』,當一個人能照顧自己的心,他便能照顧身邊的人。」她指出,心靈修行最終會讓人更柔軟、更慈悲,也更容易與家人共創和樂氛圍。
宗教不同,指向相同的善與光
從李游坤道長的道教智慧,到張慰慈以佛法補充的覺察與慈悲,兩人在訪談中呈現的不是宗教差異,而是共同的核心:讓人回到本心。道教引導人順應自然、保持和諧;佛教提醒人覺察念頭、培養慈悲。兩者合而為一,就是現代人最需要的心靈養分。正如張慰慈所說:「宗教不同,但都教我們成為更善良、更自在的人。」李游坤道長也回應:「修行不是離開世界,而是更好地活在世界裡。」作為最佳註解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