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灣茶王/讓台灣茶文化變國際規則 陳右人:產業升級戰略
(記者林忠勳/專訪)「台灣人喝茶只曉得喝茶,不知道自己喝茶的文化意涵有多少?所有的茶文化氛圍有多少?」在最新一集《艾瑞克IN新聞》節目中,主持人茶路掌門林承志與講茶學院創辦人湯家鴻(Tommy)再度邀請,前茶業改良場場長、台大園藝系教授陳右人,他認為:「台灣茶的下一步,不是單點行銷,而是文化、標準、制度、國際規則四環相扣的國家級戰略。
陳右人透過文化敘事凝聚認同、以標準建立共同語言、在制度場域驗證交易效率,最終走向國際標準的參與與主導,為台灣茶爭取可長可久的定義權與市場位置。

把茶變成國家語言
陳右人以歐洲「文化路徑」為借鏡:當旅遊、教育、生活與風土被串成一條可被走訪、被學習、被複述的路徑,文化便從抽象口號變成可被體驗的公共財。台灣擁有完整的產地梯度、手工藝系譜與生活美學,若能系統化連接產地故事、沖泡禮儀、餐桌搭配與國際交流場景,茶就能成為台灣在世界舞台上最溫潤而有力的語言。這套敘事不只對外,也回流內部,讓年輕世代看見可參與的「產業級文化工程」。
用共同語言讓市場更乾淨
他強調,市場透明始於共同語言。以感官評鑑的標準化訓練、器具與流程,讓產銷雙方在「可量測、可比較、可複製」的基礎上對話;標準不是冰冷的制度,而是讓專業回到專業、爭論回到證據的地墊。當評鑑、標示與教育一致,信任成本下降,產業自然「乾淨很多」,並能更快對接國際採購端的合規需求。
高規格交易與風險控管
陳右人回憶曾在屏東生技園區(自由貿易區)設置茶工廠、建立進出口所需參數與流程,並親自進修自由貿易區操作,希望以「境內關外」的設計,讓全球茶葉可在台完成檢驗、交易與增值加工;但只要進出國門,仍須符合台灣最嚴格的衛生與安全規範。這種設計兼顧效率與防弊,澄清「開放等於放任」的誤解。
他也坦言,受限於意識形態與社會氛圍,這項制度創新未能如期落地;然而,其核心願景清晰:把台灣建成「東方茶都」,讓世界茶葉在台交易,並明確劃定邊界:自由貿易港區內的茶不可進入台灣內銷市場。這既是對內市場的保護,也是吸引國際資金與專業在台集散的可行框架。
從「會喝、會說」到「會定義、會判準」
關於人才與教育,節目中特別呈現講茶學院創辦人湯家鴻的觀點:「我沒有涉及賣茶,長期專注於系統化的感官訓練與教學,並跨境至泰國皇家計畫等單位參與評鑑與人才培育。」湯家鴻主張「開放學習、公開標準」,以跨校、跨域、跨國的訓練網絡,讓年輕世代走過從「會喝、會說」邁向「會定義、會判準」的職能階梯。當民間教育與產業實務、國際場域相互扣合,台灣茶的專業密度與外溢影響力才會真正形成。
主動參與國際標準戰
陳右人提醒,國際規則不是在新聞裡誕生,而是在無數次技術委員會與工作小組中被寫進去。當中國推動所謂「台式烏龍」標準並試圖外溢到國際規格時,台灣若缺席,等於讓出裁判席。他選擇主動參與,將台灣對品種、製程、風味與品質保障的實務經驗,轉化為可被國際理解的條文語言。這不是妥協,而是把在地經驗升級為國際通用的規則資產。
四環同歩的「台灣模型」
從文化路徑(創造敘事與認同)、標準體系(建立共同語言)、自由貿易區(制度沙盒驗證交易效率與風險控管)、到國際標準(搶回與擴大定義權),四環必須同歩推進:
1.文化:提供國家品牌母題與國際溝通框架;
2標準: 把口味偏好轉為可驗證的專業共識;
3.制度:以透明、可監管的機制吸引國際資源流入;
4.規則: 則把台灣經驗寫進全球語法,讓市場長期朝有利於品質與誠信的方向演化。
這套「台灣模型」的關鍵不是單點亮眼,而是長期耕耘與跨部會、跨產業協作;唯有如此,才能把「好茶」從一次性的風味感動,升級為一個可持續、可擴張、能帶動地方與國家競爭力的產業系統。
以制度護文化,以規則拓市場
台灣茶不缺風味故事,也不乏匠人精神;下一步,是讓故事與精神站上制度與規則。當文化路徑吸引世界走進台灣、標準訓練讓專業可被複製、自由貿易區驗證全球交易的效率與邊界、而國際標準寫入台灣的定義與堅持,茶就不只是商品,而是國家級的軟實力與經濟戰略。這條路需要時間,也需要耐心;以制度護文化、以規則拓市場,讓台灣茶在世界的座標更加清晰、更加長久。
更多引新聞報導
台灣茶王/從用腳踢茶到制度化評鑑 陳右人:為台灣茶開路
百工百業/坪林新生代製茶師突破傳統 打造文山包種茶新風貌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