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灣雞蛋供應穩定?專家提醒仍有潛在風險 業者強化多元保存技術

(記者石耀宇/綜合報導)台灣雞蛋市場近年幾乎年年拉警報。2022年初至2023年春季,受低溫與禽流感影響,產蛋率驟降,國內兩度出現嚴重缺蛋,每日產量一度跌破11萬箱,蛋價飆新高,便利商店與賣場甚至限購。農業部其後啟動調節機制與復養補助,直到2024年中才宣告供需恢復平衡。
示意圖/擷取自 免費圖庫Freepik
今(2025)年雞蛋供應雖暫時回穩,市場更時常傳出「剩蛋」消息,但疫情與氣候仍潛藏變數。7月雲林、8月與9月彰化相繼出現H5N1禽流感疫情,撲殺逾萬隻蛋雞,時間點正值候鳥回台的秋冬交替期。依防檢署統計,11月至明年3月為禽流感高峰期,一旦疫情升溫,恐再度衝擊市場穩定;另一方面,8月蛋商公會曾宣布每台斤漲價2元,反映風災後物流與飼料成本,近期秋颱「風神」生成,再度引發市場對供應波動的隱憂。
示意圖/擷取自 免費圖庫Freepik
中興大學生物產業管理研究所所長、農業政策研究中心顧問楊上禾教授指出,近年「缺蛋—過剩—再缺蛋」的循環,主要受疫情、氣候與需求變化交錯影響,雖然目前供應穩定,但雞齡老化問題不容忽視;「目前老母雞約占產業18%至19%,明年初可能超過兩成,若比例過高,一兩個月內就會反映在市場。」他提醒,當前雖不缺蛋,但產能壓力仍持續累積。
楊上禾教授分析,真正的挑戰將是冬季低溫與濕冷。「只要低溫特報時間太長、冷度太強,就會壓低產蛋率,這才是明年春天的最大變數。」他強調,雞農若能加強生物安全與環境管理,「只要沒事就一定賺錢」,但若防疫或溫控鬆懈,供應吃緊的情況仍可能重演。
圖/近5年9月份雞蛋產地價格。(翻攝農業統計視覺化查詢網)
楊上禾教授指出,目前政府防疫與進口策略大致穩定,但要避免供需循環重演,仍須建立長期、即時更新的預測資料庫,並結合業界包銷制度數據,讓政策能提前調節。楊上禾教授表示,目前國內蛋量足以支撐需求,台灣人平均每天吃超過一顆蛋,消費量居全球前段班,需求量非常龐大,因此「真正要注意的,是低溫期的長度與強度」,一旦氣候過冷、禽舍控溫不穩,就可能壓縮產蛋率,成為明年春天的市場關鍵。
圖/近10年雞蛋產地價格及日均產蛋箱數。(翻攝農業統計視覺化查詢網)
位於第一線業者同樣感受到氣候與疫情帶來的壓力。勤億蛋品科技古金紫表示,近年極端氣候與禽流感發生頻率明顯增加,讓業界更意識到雞蛋已不只是農產品,而是供應鏈穩定度的指標。「當高溫讓雞隻進食量下降、產蛋率波動,再碰上撲殺事件,市場短期失衡幾乎難以避免。」他指出,除了強化飼養管理,業者也必須思考如何在供應過剩與短缺之間找到緩衝空間。古金紫透露,勤億近年投入液蛋加工與冷鏈保存技術,希望透過延長保存期限,讓雞蛋在市場波動時仍能穩定出貨;「這不只是產品技術,而是避免因氣候或疫情造成蛋源斷層的一種調節手段。」
政府端則以多元方式努力穩定雞蛋供應。農業部在缺蛋危機後推動雞舍改建與冷鏈升級,補助傳統開放式蛋雞場改為密閉或水簾式禽舍,並協助業者建置冷藏庫與冷運設備,以提升產蛋穩定與防疫韌性;除了基礎設施外,也同步啟動供需調節與產業輔導措施,強化整體供應鏈的穩定性。儘管政策有效緩解缺蛋壓力,後續仍引發監督與管理爭議,包括流程透明度不足、庫存過期報廢等問題。
整體而言,台灣雞蛋市場雖暫時回歸穩定,但供應鏈仍面臨氣候變遷與疫情的長期挑戰。從學界警告雞齡老化、產能隱憂,到業者強化保存與調節策略,都顯示這場「蛋荒陰影」並未真正結束。
更多引新聞報導
坤達返台機場遭拘提!KID錯愕反應曝光 影片網路瘋傳
颱風生成機率升高!鄭明典示警強對流整合 東方低壓雲系恐轉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