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北慈濟:48歲男白血球飆八萬 標靶治療三月恢復穩定
(記者陳志仁/新北報導)48歲的吳先生一向身體健康,日前與友人進行健康檢查時,意外發現白血球指數高達80,000/µL(正常值為3,000至13,000/µL),遂至台北慈濟醫院血液腫瘤科林益庭醫師門診追蹤。

經腹部超音波發現脾臟明顯腫大,進一步骨髓檢查與染色體分析結果顯示「費城染色體」呈陽性,確診為慢性骨髓性白血病;經口服標靶藥物治療3個月後,吳先生的白血球數已降至8,190/µL,費城染色體基因量也小於0.1%IS,病情穩定,目前持續規律追蹤中。
林益庭指出,慢性骨髓性白血病是一種骨髓幹細胞疾病,當「費城染色體」異常產生BCR-ABL融合基因後,會形成酪胺酸激酶(TKI),導致白血球不斷異常增生;雖然這些白血球看似成熟,卻缺乏正常功能,反而擠壓紅血球與血小板的生成空間。
林益庭說明,患者常出現貧血、疲倦、發燒、盜汗、體重減輕或脾臟腫大疼痛等症狀,嚴重者甚至可能併發感染、出血或肺栓塞;此疾病多見於中壯年族群,平均診斷年齡約50歲,在台灣每年約每10萬人有2至3人罹患。
林益庭表示,早期治療以化療或骨髓移植為主,但副作用明顯且治療門檻高,近年標靶藥物問世後,已能精準抑制異常酪胺酸激酶,使慢性骨髓性白血病從難以控制的血癌,轉變為可長期穩定控制的慢性疾病;「只要規律服藥並定期追蹤,病人四年存活率可達九成以上,生活品質與一般人無異。」
林益庭提醒,雖然慢性骨髓性白血病與基因異常有關,但仍可透過健康生活降低風險,包括避免長期接觸化學物質、均衡飲食、規律作息與定期健康檢查,讓免疫系統保持健康;也呼籲民眾定期進行健康檢查,才能早期發現、早期治療,守護生命與生活品質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