宗教玄學/懺悔中遇見慈悲 小院子裡11/23慈悲三昧水懺法會
(記者林忠勳/專訪)「常有人說,君子報仇三年不晚,一直把這件事情放在心上,誰最痛苦?我們自己就很痛苦,所以佛法教導我們過去應該要放下,這很重要。」在生活的奔忙與情緒的糾纏中,人們常被過去所困、為未來焦慮,忘了如何安住當下。在最新一集《艾瑞克IN新聞》節目中,邀請了鶯歌滿願寺住持本願法師與小院子裡創辦人張慰慈表示,將於國曆11月23日舉辦「慈悲三昧水懺法會」,恭請本願法師主法,並施放「瑜伽焰口」,希望以正念為引,邀請社會各界人士,一起回到覺察與慈悲的本心。

從懺悔中看見自己
本願法師在開示中提到,許多人把怨恨藏於心底,期盼報復或等待公道,然而最痛苦的始終是自己。本願法師引述佛法「金剛經」提到:「三心不可得,過去心不可得、現在心不可得、未來心不可得,懺悔的意義正在於放下時間的糾結,讓心回歸清明。」
懺悔的力量
三昧水懺並非僅是誦經儀式,而是一場深層的心靈療癒。當我們誠心禮懺,隨文起觀,便是在觀照自己的念頭,重新看見心的本質。本願法師說:「佛法的感應,不在外境,而在心境的轉化。懺悔不是懲罰自己,而是柔軟地面對錯誤、擁抱不完美。這樣的覺察,正是正念的修行,不批判地看見念頭的起與滅,於當下接受並釋放。」
讓生命更自在
「報仇之後又如何?對自己沒有幫助。」這句話成為許多人心中的鏡子。本願法師一再強調,真正的修行是從自我覺察開始。當人願意轉念、願意原諒,慈悲的力量便能讓生命重新流動。
舉辦慈悲三昧水懺法會的意義,讓人明白懺悔並非低頭,而是提起智慧;不是懊悔過去,而是學會放下。因此,本願法師提示:「當心不再糾纏於是非,當念頭轉為祝福,我們終能感受到自在,那是慈悲真正的味道。」

慈悲連結眾生
小院子裡創辦人張慰慈老師表示,每逢歲末年年啟建「慈悲三昧水懺法會」的初衷,是希望透過正念修持,讓更多人重新學會與自己和解。當人願意懺悔,慈悲自然生起;當慈悲進入日常,世界也將變得柔軟。
「懺悔即修行,修行即慈悲。」這場法會不僅是一段靜心旅程,更是一份願心的實踐。無論信仰何種宗教,只要心中願意放下執著、重拾善念,便能體會佛法所說的「淨心即佛土」。

懺悔是覺醒的開始
三昧水懺,不只是傳統佛法的延續,更是一場現代人心靈的回歸。「當我們在懺悔中學會放下,在慈悲中學會寬恕,就能在日常中找到平靜。」小院子裡創辦人張慰慈,今年再度恭請滿願寺本願法師主法,期待以正念為橋樑,將古老的修行轉化為現代的生活智慧,讓每個人都能在懺悔中遇見慈悲,在慈悲中重新看見自己。
活動報名:小院子裡官方臉書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