茶文化/走進中國茶的正門 「茶易」畫出六大茶類學習地圖
(記者李克明/專訪)「想在中國或台灣找好茶、懂茶,先進博物館。」本集《艾瑞克IN新聞》主持人茶路掌門林承志與講茶學院創辦人湯家鴻(Tommy)邀請長年往返兩岸的茶人「茶易-Brian Chen」指出,理解中國茶的最佳的接觸地點,不是名店或產地拍照點,而是把歷史、製程、風味一次攤開的專業場域,就是博物館與學術機構。

一次看懂六大茶類
茶易-Brian Chen首先推薦杭州。中國茶葉博物館現有雙峰館與(原西湖龍井博物館現為)分館兩處:前者以茶的起源、栽培、生化與「綠、黃、白、青、紅、黑」六大茶類為主軸,展件鉅細靡遺;後者聚焦西湖龍井的產區、工藝與歷史脈絡。場域串聯完善,從展廳走到茶館可現場對照風土與杯中之味,再至官方門市理解標準化商品規格與價格帶,讓初學者在半天內建立「從博物館到茶席」的完整路徑。
學術與產業
茶易-Brian Chen目前在浙江大學茶學研究所從事研究,並回顧浙大與中茶所等單位在茶學、生化與健康議題上的合作;更重要的是,研究成果會透過產品化與展示回流到博物館,形成「知識公開、風味校準、市場溝通」的閉環。「期待以學術方法整理香氣與口感語彙,輔助消費者與專業人員建立同一套描述與評鑑座標。」
到產地學對工藝
若目標是把六大茶類學「全」,中國的省域體系提供了清晰分工與深度路徑:綠茶可在浙江、安徽累積製程與審評經驗;烏龍茶到福建、廣東;普洱赴雲南;黑茶在湖南與陝西;白茶則以福鼎、政和為核心。茶易-Brian Chen以自身經驗補充:「在浙大主修綠茶,若要深入普洱,就得去雲南。」這種「到產地學對工藝」的訓練,能把知識從展櫃拉回製程現場,縮短「看懂—喝懂—做懂」的距離。
廣覆蓋 vs.在地專長
「兩岸茶學教育最大的差異,中國以省域為單位,茶學(含茶樹栽培、製茶工程、感官評鑑、流通與標準)在多所高校成系成科,覆蓋面廣、鏈條完整;台灣在高山烏龍的產業化與品質管理上有獨到實務強項,但整體學程規模較小。」茶易-Brian Chen認為,兩岸對談真正價值,不在「誰更好」,而是「怎麼互補」。「以台灣的高山烏龍工藝與穩定度,結合中國在六大茶類與學術平台的廣度,建立共同語言與標準,讓人才、技術與市場能互相對接。」
用「路徑」取代「傳說」
由於中國產地周邊茶館眾多,說法不一,價格與品質落差大。茶易-Brian Chen建議以博物館為起點、以學術與標準為依歸,再進入茶席與門市,能有效避免被商人建構的「故事」牽著走。面對「獅峰龍井」等名詞,應先以展館與學術資料建立判準,再到現場對照地形、品飲手札與等級規格,形成「有坐標的感動」。
更多引新聞報導
台灣茶王/茶葉大使許正龍 力推台灣成世界茶葉教育中心
台灣茶王/讓台灣茶文化變國際規則 陳右人:產業升級戰略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