宗教玄學/一曲梵音一念願心 本願法師梵唄弘揚佛法之路

宗教玄學/一曲梵音一念願心 本願法師梵唄弘揚佛法之路 宗教玄學/一曲梵音一念願心 本願法師梵唄弘揚佛法之路


(記者林忠勳/專訪)本願法師以音聲弘法、以願行度眾,從少年薰修梵唄到創建道場鶯歌「滿願寺」、培育弟子,本願法師修習佛法如同梵唄,柔和卻深具力量。而在弘法的過程中,他也影響了許多世俗中的人,其中包括昔日在知名企業擔任專業經理人的張慰慈。在最新一集《艾瑞克IN新聞》節目中,邀請了本願法師與知名作家張慰慈,談起兩人因一場告別式結緣,那是關於張慰慈父親的喪禮;讓張慰慈從本願法師的誦經聲裡,聽見了安定與慈悲。

圖/滿願寺本願法師(中)知名作家張慰慈(右)暢談推廣佛法,希望以慈悲音聲開啟了無數人的心門,也用行願的實踐,讓佛法走入人間。(艾瑞克IN新聞團隊攝)

從童年梵唄到出家修行

1972年出生的釋本願法師,自幼便展現對佛教音聲的深厚感應。未出家前,他曾在墓地打工,為往生者整理墓碑、除草、清掃。當時的他並未覺得畏懼,反而在那片靜默之地,生起對「生死無常」的深層思索。國小六年級那年,本願法師初次接觸寺院的梵唄,清澈的聲音使他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寧靜與歸屬;自此,成為他與佛法之間的橋梁。

後來,本願法師拜入佛門梵唄泰斗「上廣下慈老和尚」座下學習,嚴謹的訓練讓他體會到音與心合一的重要。多年修持下來,他的聲音帶著慈悲與力量,成為眾生心靈的慰藉。

圖/滿願寺本願法師拜入佛門梵唄泰斗「上廣下慈老和尚」座下學習,多年修持下來,本願法師梵唄時帶著慈悲與力量,成為眾生心靈的慰藉。(張慰慈提供)

願力創建鶯歌滿願寺

2003年,本願法師為報四重恩,創建「佛世界道場」。當時經費有限,他白天監工、夜裡誦經祈願,親手參與每一磚瓦的建造。五年後,鶯歌滿願寺大雄寶殿正式落成,以願力圓成的修行成果。

近年,本願法師又投入新竹觀音佛寺的建設,希望將弘法教育與文化推廣結合,打造一座能讓世人修心養性的道場。本願法師說:「建寺不是為了自己,而是為了讓眾生有安住之所,心能靜,法就能入。」

以梵唄化世、以願心護眾

為深化佛法內涵並貼近現代社會,2018年,本願法師取得玄奘大學宗教與文化學系碩士學位。他以現代學術方法詮釋佛法,並透過電視弘法、講座與社會活動推廣佛教文化。他認為:「弘法要入世,才能真正接引現代人。」

本願法師長年推廣梵唄教育,成立梵唄研修課程,培養新一代法音傳人。他以親切溫和的教學方式,帶領學員體會「聲中有法、法中有心」的深意,讓佛教音樂不再只是儀式,而是一種修行的實踐與文化的傳承。

同時,本願法師關懷社會弱勢,參與慈善活動,提倡心靈平衡與家庭和合,認為「慈悲是最深的智慧」。他以柔軟語氣導引人們放下煩惱、重建內在平靜,展現了現代僧侶結合宗教與社會責任的新典範。

圖/滿願寺本願法師取得玄奘大學宗教與文化學系碩士學位,他以現代學術方法詮釋佛法,並透過電視弘法、講座與社會活動推廣佛教文化。(張慰慈提供)

緣起於家人別離

知名作家張慰慈原在企業界擔任專業經理人,生活忙碌、節奏快速。直到父親離世的那一天,她在悲痛中聽見本願法師的誦經聲。那是一場莊嚴的告別式,法師的慈悲,透過音聲低沉而穩定,像一股溫柔的力量,撫平她的悲傷。

儀式結束之後,張慰慈經常主動向本願法師請教佛法,從最初的疑問與哀痛,慢慢轉為修行的啟發,引導她「觀照無常、感念因緣」,讓她從失去的痛苦中,理解了生命無常的真義。張慰慈回憶說著:「那一刻我明白,父親離開不是終點,而是另一個開始。本願法師讓我學會放下,也學會感恩。」

願力不滅,法音長存

本願法師以慈悲音聲開啟了無數人的心門,也用行願的實踐,讓佛法走入人間。從梵唄童心到弘法導師,從建寺造福到啟發弟子,他的人生證明:佛法不在遠方,而在每一次慈悲的行動中。誠如本願法師所言:「願力不滅,法音常在。」那不只是他對自己的期許,更是對眾生最深的祝福「讓心,永遠在慈悲中安住。」

更多引新聞報導
宗教玄學/張慰慈以蔬食實踐佛法人生 料理是修行也是分享
宗教玄學/法鼓山關懷生命 用愛與信仰搭起希望之橋

Login

Welcome! Login in to your account

Remember me Lost your password?

Lost Passwor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