百工百業/日本綠茶「鮮味」來襲!正悄悄改寫台灣品茗日常

(記者林忠勳/專訪)在台灣,說到茶,多數人腦海裡浮現的是高山烏龍的花香或東方美人的蜜韻。然而,日本人在茶的世界裡只說一個字:「綠」。講茶學院創辦人湯家鴻Tommy、茶路掌門林承志在最新一集《艾瑞克IN新聞》節目中,再度邀請新福隆茶廠第五代負責人葉書察,三人談到在日本、日語裡的「日本茶」就等同「綠茶」;分類並非紅、青、烏龍,而是依蒸菁時間與遮蔭(覆蓋)天數劃分煎茶、深蒸煎茶、冠茶、玉露與碾茶(抹茶原料)等分級。

綠茶「蒸菁」工藝
覆蓋七到十天稱冠茶,二十一天以上才能稱玉露或碾茶,而街頭最常見的仍是未覆蓋的煎茶與深蒸煎茶,占日本茶消費量逾五成。
這套分級邏輯對台灣消費者來說或許陌生,但真正的門檻其實在味道。蒸菁綠茶帶有海苔、海帶般的「鮮味」(Umami),對慣飲烏龍的台灣人來說往往被誤認為腥或苦味。講茶學院創辦人湯家鴻建議從80°C以下的煎茶開啟日本茶旅程,低溫沖泡能抑制咖啡因與兒茶素釋放,留下甘甜與乾淨尾韻;待味蕾習慣後,再向深蒸煎茶或玉露進階。
綠茶冷泡新創意
此外,新福隆茶廠第五代負責人葉書察也指出,日本流行的冷泡(水出)與冰滴(冰出)更是把鮮味放大的祕密武器,一塊大冰鎮靜地溶進高級玉露,二十分鐘後便萃出甜潤如海鮮高湯的翠綠茶湯,連初學者也能輕鬆感受「喝下雲朵」的柔軟質地。
葉書察還從通路現場觀察到,日本精品茶館已把「體驗」做成行銷核心。東京表參道僅八席的「櫻井焙茶研究所」主打成本較低的焙茶,卻以精緻空間與套餐式品飲,把一杯最平實的焙茶賣出高單價;遊客為了一席難求的「拍照權」,願意排隊兩小時,順手帶走 30 g 精裝茶葉,形成茶館、社群與零售的閉環。
湯家鴻則認為,台灣若要複製這種「場景經濟」,規模反而要小而美,讓專業茶師在距離最近的吧台完成互動,才能把蒸菁綠茶的魅力一次傳遞到位。
日本綠茶掀起新浪潮
不過,要讓「鮮味」在台灣落地,衝擊的不只是舌尖,還有沖泡習慣。日本綠茶因揉捻較重與葉碎細小,第二泡往往寡淡,與台灣高山烏龍一壺三四泡的「耐喝」形象不同。講茶學院創辦人湯家鴻說明,若以咖啡比較,一次沖泡、一次享受並非不可接受;問題在於如何向消費者說明「一次即極致」的價值。新福隆茶廠第五代負責人葉書察則針對市場推出冷泡茶包、抹茶入煎茶的茶包拼配,或用寶特瓶搖出抹茶拿鐵的「生活化玩法」,都是降低門檻的有效做法。
面對年輕世代傾向咖啡文化的浪潮,日、台茶人其實正站在同一道考題前:「如何用設計、社群與故事重新包裝傳統飲品。」對此,湯家鴻與葉書察一致看好日本綠茶在台灣的下一步:「從便利商店的冷泡罐裝,延伸到都市裡的『鮮味體驗吧』!」
當海苔香繚繞的玉露、抹茶粉末的翡翠綠與木質茶具的侘寂美學同時出現在杯中、鏡頭裡,或許台灣人對綠茶的想像,也將從「回甘」翻頁成「回鮮」。
更多引新聞報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