百工百業/三峽茶農戴文祥三冠王 暢談台灣綠茶轉型之路

(記者林忠勳/專訪)在台灣烏龍茶長年壟斷市場偏好的茶飲文化裡,綠茶常常被誤以為只是來自日本或中國的進口品項。然而,三峽這片土地,卻有著台灣唯一持續生產精品綠茶的堅持。節目《艾瑞克IN新聞》日前邀請到新北三峽的知名茶農-戴記茶坊負責人戴文祥,不僅是碧螺春、蜜香紅茶與東方美人三項全國茶賽特等獎得主,更是用雙手延續三峽綠茶血脈的重要人物。

一口茶裡的堅持不能省
「我們什麼茶都做,不是因為貪心,是因為要活下去。」戴文祥開場語帶笑意,卻也一語道出三峽茶農的現實與堅毅。
今年春季異常寒冷,產季延後約半個節氣,加上連日陰雨造成所謂的「雨菁」,更進一步壓縮了綠茶產量,價格自然上漲。綠茶講求「明前茶」,即清明節前所採收的頭春嫩芽,尤其珍貴。戴文祥指出,今年明前茶產季僅短短三週,雖然影響產量,但卻也突顯精品茶的稀有與價值。
三峽碧螺春的歷史血脈
三峽綠茶的歷史,其實比許多人想像的還要悠久。根據文獻記載,早在1763年,來自福州的林理完便在三峽種下了第一棵茶樹。日治時期,三峽生產的綠茶曾出口至滿洲國。光復後,隨著國民政府遷台,帶來喝綠茶的北方民族飲食習慣,農復會因此將三峽指定為台灣綠茶的核心產區。
早年,三峽以生產「龍井」為主,但因製程所需之「劍片型」設備需高額投資,農民難以負擔。反觀傳統的條索狀揉捻方式,與當地包種茶機具相容,因此逐步轉型生產條索型的「碧螺春」,自民國87年開始舉辦比賽後聲名鵲起,成為目前台灣少數具有代表性的在地綠茶品牌。
三峽打造屬於台灣的綠茶風味
台灣人喝茶重香氣,長年以來偏愛烏龍茶,對綠茶較為陌生。戴文祥表示,三峽碧螺春所使用的「青心柑仔」品種屬於老茶種,手工採摘,無法機械剪採,成就了其獨特的風味輪廓。
「一般人以為綠茶都是清清淡淡、苦澀偏多,其實台灣的綠茶特別香。」戴文祥指出,與中國講求極嫩採摘、日本強調蒸菁與「鮮味」不同,台灣碧螺春的採摘成熟度略高,揉捻製程溫和,因此香氣更為飽滿。他笑說:「我們這一味,比較像青青草原、豆香、甚至有人說有海苔味,那是我們土地的味道。」
年輕消費者崛起
不只是製茶技藝的轉變,更重要的是飲茶文化的年齡轉換。戴文祥觀察到,近年來在疫情與健康意識提升之後,綠茶的年輕客群出現明顯成長。「我常開玩笑說,台灣人怕死的消費力一直都很好。」主持人講茶學院創辦人湯家鴻笑言,而戴大哥也直言,從嗜好品走向保健思維,茶葉正在轉變成一種帶有文化與生活品質的日常消費品。
節目中更提到,年輕人無重量概念,一罐75克的綠茶定價更容易被接受。條索型茶葉在包裝上占空間,視覺上比球型茶更「划算」;再加上好泡、不需高技巧,台灣碧螺春意外成為茶館中最受年輕人青睞的品項之一。
從三峽出發,讓世界重新認識台灣綠茶
「做好放的是樹葉,能換錢才是茶葉。」這句祖訓,道盡農民的真實與務實。但即便如此,戴文祥依然堅持每一口茶都要對得起土地、對得起自己名字。他更強調,三峽碧螺春所展現的不只是風味,而是一整個茶區歷史的厚度、農民與市場搏鬥的智慧、以及台灣茶文化走向新世代的彈性與可能。
節目最後,戴文祥也推出限量茶禮組合,包含75克明前碧螺春、75克蜜香紅茶與一包茶粉爆米花,只要一千元,開放於節目影片下方連結訂購。這不僅是一次推廣,邀請更多人以實際行動支持在地農業,品嚐春天的第一口台灣茶香。
更多引新聞報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