宗教玄學/信仰與對話 馬幼娟以伊斯蘭精神推動跨文化理解
								
 (記者林忠勳/專訪)「宗教不是隔閡的語言,而是連結的開始。」馬幼娟,現任世界宗教博物館館長,用她的生命歷程,詮釋了這句話的重量。在最新一集的《艾瑞克IN新聞》節目中,與小院子創辦人、知名作家張慰慈老師對談中,聊到自己身為台灣少數穆斯林的女性館長,長期致力於宗教教育推廣與文化溝通,期待用誠懇與專業,重新定義了宗教信仰的意義:「不是人與人的距離,而是互相的理解。」

從文化人到信仰者的轉身
擁有廣告與文化創意背景,馬幼娟以伊斯蘭教信仰者的身分,推動跨宗教交流,並倡議社會以尊重、理性與真誠看待不同信仰文化。在成為館長之前,馬幼娟是文創圈的資深工作者,擅長空間經營與文化行銷。因家庭成長環境,讓她從小接觸穆斯林信仰,但她坦言自己有一段時間並非是虔誠的穆斯林,「我過去只是個不吃豬肉的文化穆斯林。」
直到2013年,一場演講邀約讓她重新審視自己。那年,她被邀請在「青田七六」分享伊斯蘭文化,卻幾乎對主題一無所知。「那一刻我全身發麻,彷彿有人對我說:你玩夠了,該回來了。」自此,她開始回到信仰的根源,重新學禮拜、誦經,戴上頭巾,以謙卑之心面對信仰與世界。
信仰的召喚:從迷途回家
準備演講時,她上網搜尋資料,卻驚訝發現台北清真寺官網幾乎空白。身為行銷人,她深感焦慮:「在ISIS誤解最嚴重的年代,我們怎麼能什麼都不說?」
她鼓起勇氣打電話到清真寺,低聲說:「我是穆斯林,想重新學習。」當時對方一度懷疑她的身分,她忍不住回應:「我是迷途的羔羊,現在要回家。請問,是你、還是古蘭經給你拒絕的權柄?」這通電話,成了她回歸信仰的起點。此後,她正式戴上頭巾,也戴起一份責任,為伊斯蘭發聲,為理解搭橋。
一日五省吾身
即使在世界宗教博物館服務,馬幼娟每天堅持五次禮拜,她形容那是「五次與自己對話的時間,晨禮是與黎明對話,宵禮是對自己誠實。」她說,每一次跪拜、額頭觸地,都是與造物主的連線。「我不需要神父或法師,當我跪下時,我就在和真主說話。」
在節目錄製現場,她也現場誦念可蘭經《開端章》與《忠誠章》,聲音清亮柔和;那是一股「溫暖而純淨的能量」,馬幼娟微笑地說:「這就是信仰的力量。」
頭巾背後的尊嚴與對話
談起在台灣,仍有部份人士對於穆斯林有所誤解,回想自己有一次曾獲邀到聖家堂的公開演講時,有人問她:「為什麼不拿下頭巾,與時俱進?」她反問:「若你在捷運上看到修女,會問她為何不脫下頭巾嗎?」
「信仰的外表不該被誤解為封閉,而是尊嚴的展現。」她說。此後,她受邀擔任台北清真寺常務董事,推動網站改版與教育課程更新,倡導「正信的伊斯蘭」理念,讓台灣社會重新理解穆斯林文化。

博物館裡的跨宗教對話
在世界宗教博物館,馬幼娟將宗教平等理念實踐於規劃的特展之中。館內設有十大宗教展區,從佛教、基督宗教、伊斯蘭教到台灣民間信仰等等,呈現信仰多元並存的樣貌。
除此之外,馬幼娟更推動「世界宗教和諧卡」與「掌櫃講堂」,以教育與文化體驗,邀請更多人走進宗教、理解宗教。「宗教沒有高低,只有尊重。」馬幼娟堅定地說,她希望博物館成為一座「理解的殿堂」,讓參觀者不只是看展,而是打開心門。
信仰的柔光
馬幼娟以伊斯蘭的溫柔與智慧,重新定義了信仰的意義。她說:「任何宗教信仰對人而言不是距離、而是理解;不是形式,而是心。」對她而言,頭巾不是隔閡,而是一盞信念的燈;在多元的世界裡,提醒著人們願意理解,才是最深的信仰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