宗教玄學/以慈悲照見生命 本願法師不化緣也能成就願行

宗教玄學/以慈悲照見生命 本願法師不化緣也能成就願行 宗教玄學/以慈悲照見生命 本願法師不化緣也能成就願行


(記者林忠勳/專訪)「我常說,修行不是逃離現實,而是學會在現實中淬鍊。還記得高中快升大學時,我就開始著手滿願寺的設計與建造。」在最新一集《艾瑞克IN新聞》節目中,再度邀請了本願法師與知名作家張慰慈,暢談當年創建鶯歌「滿願寺」的心路歷程。

節目中本願法師提到,當時他不願向外化緣,而是靠著誦經做佛事所得,一磚一瓦地蓋起寺院。「白天誦經賺錢,晚上念夜校、畫設計圖,回到家還要看工地。」他笑說,那段時間幾乎沒休息,甚至兩鬢提早斑白。然而對本願法師來說,辛勞並非苦,而是一種修行的實踐。

圖/滿願寺本願法師(中)知名作家張慰慈(右),一同談生命的意義、談放下的智慧,也談如何把慈悲落實在日常的每一餐、每一念之中。(艾瑞克IN新聞團隊攝)

以信眾之心為己心

在談到信徒對寺院的護持時,本願法師語氣格外柔和。他提到,許多信眾願意把積蓄捐出,只希望道場能長久存在。「看到他們那麼辛苦,心裡真的很不忍。出家人有那麼大的福報,更應該懂得節制,不浪費、不奢華。」

「尤其知道許多信徒省吃儉用,只為捐一點錢給寺廟。他們的心如此純淨,讓我更不敢懈怠。」本願法師始終相信,修行不是擁有更多,而是學會放下。「當寺廟落成的那一刻,我知道那不只是建築的完成,更是心願的實現。」

圖/釋本願法師創建滿願寺,提及創寺過程不願向外化緣,而是靠著誦經做佛事所得,一磚一瓦地蓋起寺院;對於信眾對寺院的護持,認為出家人要懂得節制、不浪費。(本願法師提供)

從墓仔埔走出的覺悟

本願法師與知名作家張慰慈在節目中,一起談起本願法師少年時期曾在墓地打工的經歷,那段被許多人避諱的經驗,卻成為他修行的重要啟示。

「那是許多人避諱的地方,但我卻在那裡學會面對生與死的真實。那段經歷讓我明白,恐懼是修行的起點,覺悟才是最終的歸處。」張慰慈在節目中聽後深受感動表示:「本願法師的故事讓人看到修行不是神話,而是人心最誠實的勇氣。」張慰慈的一番話,也讓本願法師感受到理解與共鳴,提到:「原來,我走過的苦與孤單,正是眾生也在經歷的試煉。」

慈悲的現代詮釋

張慰慈以作家與專業經理人的身份,常以生活語言推廣佛法理念。她常與本願法師交流。「每次與法師對話,都覺得那不是宗教,而是一種心靈療癒。」

本願法師笑著回應:「其實妳說的,就是佛法。我們一同談生命的意義、談放下的智慧,也談如何把慈悲落實在日常的每一餐、每一念之中。那是一種沒有界線的修行。」

圖/滿願寺本願法師拜入佛門梵唄泰斗「上廣下慈老和尚」座下學習,長年推廣梵唄教育,成立梵唄研修課程,培養新一代法音傳人。(本願法師提供)

以願行為心:照亮眾生的道路

回望過往,從墓仔埔的幽暗到滿願寺的光明,釋本願法師深知一切經歷皆是修行的養分。他表示,若能以正念面對痛苦,苦便會化為慈悲的種子。「真正的寺廟,不在山上,而在人心之中。」

「我希望透過講經、弘法,讓更多人找回那份內在的安心。」未來,本願法師期待陪伴更多人安住於心,從生活中體會佛法慈悲與智慧的力量。

更多引新聞報導
宗教玄學/一曲梵音一念願心 本願法師梵唄弘揚佛法之路
宗教玄學/憂鬱與焦慮時代 法鼓山結合心理與佛法關懷社會

Login

Welcome! Login in to your account

Remember me Lost your password?

Lost Passwor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