宗教玄學/張蔚慈暢談無肉之歡 以佛法智慧推廣蔬食哲學

(記者林忠勳/專訪)在最新一集《艾瑞克IN新聞》節目中,邀請到了知名作家張蔚慈以新書「無肉之歡」作為開場主題,與觀眾分享自己對飲食的體驗與反思。她表示,飲食不只是日常選擇,更是與身心對話的過程。過去的她雖然自嘲「無肉不歡」,但隨著人生歷練與信仰轉折,逐漸體悟到蔬食帶來的清淨與安定,並希望以自身故事,鼓勵更多人用飲食培養善念。

蔬食力量 帶來身心能量
張蔚慈強調,蔬食並不是限制,而是一種溫柔對待自己的方式。透過減少對肉食的依賴,她發現身體變得更輕盈,心境也更開闊。她相信,飲食的選擇會影響情緒與能量,而蔬食正是讓她能以更積極、平靜的狀態面對生活挑戰的重要關鍵。
張蔚慈透露,自己已皈依藏傳佛教,學習佛法之後,她對飲食有了全新的理解。她分享到,佛法中常談「眾生平等」與「因果循環」,而蔬食正是實踐慈悲心的途徑之一。她表示,當她意識到食物與生命的連結時,每一次選擇蔬食,都是對萬物懷抱感恩,也是修行的一部分。
蔬食不只是飲食 更是一種慈悲的實踐
過去她曾認為「少了肉就不完整」,但透過修行,她逐漸放下這種執著,轉而以佛法中的「中道」智慧來看待飲食。她認為,蔬食不必被視為犧牲,而是找到身心真正的平衡。她鼓勵觀眾:「不要用苛責去逼迫自己,而是用覺知去做選擇。當你帶著慈悲與感恩去用餐時,食物會成為滋養靈魂的力量。」
佛法視角 飲食中的覺察
節目中,張蔚慈以幽默、真誠的態度分享自身經驗,讓觀眾在輕鬆氛圍中感受她的信念。她強調,轉向蔬食的過程不是一蹴可幾,而是從理解、體驗到轉化的過程。她希望透過節目,讓更多人願意嘗試蔬食,並在過程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幸福感。
她指出,現代社會中許多人追求健康與環保,而蔬食正好能同時兼顧這兩個目標。更重要的是,蔬食背後蘊含的是佛法所提倡的慈悲心。她認為,當每個人都能從日常餐桌開始實踐善念,不僅能改變自己,也能改變社會。
從餐桌延伸的修行
透過張蔚慈《無肉之歡》的分享,第一次從佛法角度去理解蔬食的意義。有粉絲留言表示受到啟發,開始嘗試減少肉食;也有人感受到她真誠的力量,認為這樣的內容既能學習佛法智慧,也能應用在日常生活中。
張蔚慈用自身的故事證明,飲食不只是滿足口腹,更是認識自我、修養心性的方式。從「無肉不歡」到「無肉之歡」,她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轉化之路。她希望觀眾能明白,當我們在蔬食中融入慈悲、感恩與佛法智慧時,日常生活就能成為修行,身心也將因此獲得真正的自在與喜悅。
更多引新聞報導
宗教玄學/藏傳與漢傳佛教差異 演相法師:佛法如水文化為杯
宗教玄學/入佛門出家的日常實踐 演相法師:在生活中修行